亲,欢迎光临闲时书屋!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闲时书屋 > N次元 >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203章 抢尽风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眨眼间,裴瑜已被四五十名记者和摄像机、照相机、麦克风包围了起来。闪光灯开始疯狂闪烁。

“裴瑜女士,我是《朝日新闻》的记者,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吗?请谈谈第一次来日本的感想。您对日本的印象如何?”

“裴瑜姐,您怎样看待这届的Imo试题难度?听您是唯一一个拿到金牌的亚洲女选手!”

“请问您这次来东京的目的是什么?真的只是为了学术交流吗?”

“有消息东京大学已经在联系您,您怎么看?您会考虑来日本留学吗?”

“裴瑜,您对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有什么看法?”

“裴瑜女士,您今年才十八岁,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请问您是如何在数学方面达到如此高的水平的?”

“请问您对日本的数学研究有什么看法?”

“您的父母现在感受如何?他们为您骄傲吗?”

……

在欢迎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双鬓斑白的日本老人,挤过层层记者,来到裴瑜的面前,向她鞠了一躬。

机场里所有的人都兴奋不已,所有的记者都在不失时机地采访裴瑜,所有的记者都知道眼前这位年纪轻轻、长得如同明星的华国女性是一位数学才。

记者们还在追问,裴瑜应付得从容不迫:“华国的数学教育基础很扎实,我的同学们在基础运算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强。日本的数学研究在精细化和国际化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在与欧美学术界的交流合作上。我觉得两国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我不会长期待在日本,还会回到北大继续我的学业。我希望能把在日本学到的一些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带回去,为中日两国的学术交流搭建更好的桥梁。”

……

考察团的厂长们被挤到了一边,领队尴尬地看着这一切,声问老于:“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于也傻眼了:“我还想问你呢,这个女同志到底是什么来头?”

“她不是我们考察团里的人,是北大派去一桥大学做短期访学的,让我们顺带照顾一下。”领队着,脸色愈发难看。

在考察团的所有成员中,与那些手握实权的厂长们相比,裴瑜可以是最没有实权的一个。她没有任职任何一个国家机构的职务,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干部。

要她有什么优势,大概就是两个头衔,一个是北大在读学生,另一个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

除此之外,她在学术界也才刚刚起步,连篇像样的论文都还没发表过。

可以,她就是个空有名气,却没什么实际资本的学术新人。

偏偏就是这种虚无缥缈的名气,却把厂长们和考察团领队的脸面都踩了下去。

有些厂长对此也感到不满:“什么北大不北大的,还不是个学生。”

“你看看,咱们这些搞实业的,辛辛苦苦跑一趟日本,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结果连个记者都不理咱们。这姑娘就是个学生,有什么好采访的?”

“能拿Imo奖牌厉害是厉害,可是你,搞数学的,能给国家带来什么实际效益?咱们这些搞生产的,那才是真正的经济建设啊。”

“唉,现在的年轻人啊,就爱出这种风头。这场面,让咱们显得像是陪衬的。”

“行了行了,别了……”

可领队和厂长们就算再不爽,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向裴瑜发作。因为就在这时,一桥大学派来的接待人员及时赶到了。

这些人似乎很有接待明星学者的经验,他们话很客气,但动作很坚决,熟练地替裴瑜应付了一些问题之后,很快就把裴瑜从人群中解救出来,带着她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已经有一辆七人座的丰田商务车在附近等着了。还没走近,司机就从车上下来了。

司机是个中年男性,一边伸手来接行李,一边问候裴瑜:“飞机上还好吧?路上辛苦了,行李我来拿。”

裴瑜:“谢谢您,飞机很准时。一路上还算顺利。”

司机边放行李边:“那就好,那就好。现在是上午11点,如果不堵车的话,差不多一个半时可以到一桥大学附近的酒店。正好赶上午饭时间。不过东京的交通啊,不准的,有时候会堵得很厉害。”

接待员介绍道:“这位是我们的专用司机,开车很稳当的。路上有什么需要,您尽管。”

司机启动车子,通过后视镜看着裴瑜:“裴瑜姐,这是您第一次来东京吧?我看您年纪轻轻,真了不起啊!听您在数学方面很有赋。”

裴瑜谦虚地笑了笑:“哪里哪里,还在学习阶段。倒是第一次来东京,一路上看到很多新鲜的东西。”

车子驶离机场,开上京叶道路,直奔首都高速湾岸线方向而去,东京的街道很宽,车很多,红绿灯也多。

司机介绍:“东京现在发展得很快。您看那些高楼大厦,很多都是这几年新建的。日本经济现在很好,到处都在建设。不过房价也涨得厉害,普通人想在东京买房,真是不容易。”

接待员补充道:“现在东京的地价,一平方米都要几十万日元,有些好地段甚至上百万。”

从机场出发,汽车一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校东京的建筑密度之高让人咋舌,一栋栋高楼大厦紧挨着彼此,仿佛要把每一寸土地都利用到极致,还将空分割成了狭窄的缝隙。

整个行程颇为漫长。等到终于抵达国立站附近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

裴瑜一路上都安静地坐在后排座位上,目光透过车窗玻璃观察着这座城剩一路上,车在动,灯在动,人在动。东京就像一个永远不会停歇的巨大机器,车辆在马路上川流不息,红绿灯不断地变换着颜色,行人匆匆忙忙地穿梭在人行道上,每个人都显得那么忙碌。这座城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仅仅是平面上的繁华,连空中都架设着各种立交桥、桥和高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