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师之子吴左卫厢房内源源不断传来美娇饶嬉笑声,“公子不要啊。”
“快过来吧,美人,爷我想你想的好苦,快让爷好好疼疼你。”吴左卫揽起她的腰肢,将她一把拥入怀中,他正欲低头亲吻美人时,窗外的斜阳正好打在美饶侧颜上,她肤质细腻,脸蛋圆润,有一种丰满而性感之美,美人用光滑润朗的手阻挡而下。
厌恶之心一闪而过,她眉眼含笑,倾身上前,肚兜遮盖不全,饱满的胸脯若隐若现,她含情脉脉地望着他道,“公子,您答应妾身的事......\"
吴左卫急不可耐,边脱去自己的衣裳边回复道,“美人放心,此事我已派人着手去办了,这两日你回府就能听到消息,这会儿就别这些扫心事了,快过来与爷亲热亲热。”
美人脑袋微倾,装作不经意地撩拨着额前的长发,媚眼勾人,红唇娇润欲滴惹人心痒难耐,“那我母亲那边?”
“放心,只要你伺候好本公子,你母亲今晚定能安然无恙回到侯府。”
郁梦惜强忍心中的恶心,对着吴左卫那肥头大耳亲热道,“那就有劳吴公子了。”
......
姜太公去世后,齐国是否会发生动乱,接班人能不能继承太公制定的国策,使齐国稳定发展呢?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嫡长子继承制亦符合周礼规定,而且他的长子也是有资历有能力的政治家。
太公去世以后,太子殿下姜及继位,姜及年少时也曾和父母一起受穷遭罪,饱受磨难。
等到父亲做了齐国君主时,姜及也冉中年,虽然他没有什么大的雄心壮志,却受到他姐夫周武王的器重,被任命为周朝虎贲,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可见他也是一位能忍辱负重且能力不在其父之下的人。
姜太公逝世后,他顺理成章做了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又代表父亲,接受了武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成王的重任,成为周朝的顾命大臣,还要按照周朝惯例,继任周王室太师,参与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
在楚凌霄回齐几日后,姜及便让亚力将军带领几位大内高手去了王府。
“王爷,陛下宣召,还请王爷随下官一同入宫。”亚力持剑作揖,语气冷漠,颇有一副你若敢抗旨不遵,我便拔刀相向的威胁之意。
无影腰间的青剑晃动,两步上前推辞道,“王妃血崩难产,幸得上庇佑艰难诞下王嗣,王妃尚且病卧在榻,还望太子念着手足之情,宽恕王爷,待王妃身子骨好些,王爷自会去宫里复命。”
亚力毫不留情,咄咄逼人,“王爷还未开口,你算什么东西,敢在这里大言不惭,陛下让王爷进宫觐见,难道你还想让王爷抗旨不遵,以下犯上吗?”
凌霄冷眸一转,似有一道寒光射出,眼神清冽地直视眼前之人,给人一种无形的压力,他往前轻迈一步,几个大内高手随同亚力不由自主地往后退。
亚力边退边畏畏缩缩道,“怎...怎么,王爷你还想动手不成?”
凌霄直从他们中间穿过前往御事厅,待看不见他人影,才有声音从远处穿透而来,“本王明日会进宫,你们向王兄复去命吧。”
“陛下,属下办事不力,还请陛下恕罪。”亚力跪在大殿前,额头紧紧贴在冰冷的地板上。
“好,他很好,待明日看他还能耍什么花招,不中用的东西,给孤滚!”
继位以来,姜及一改往日安居乐业的国策,他意志很坚强,特别敢于征战,短短数月,他就派兵收服了周边数十个外敌邻国,但是他性情太残暴了,他采用高压政策,谁不服从就处决谁,老百姓怨声载道,纷纷在街上议论这些事。
姜及知道后,下令谁再敢他的坏话,直接杀掉。于是所有老百姓在大街上都不敢开口话,只敢用眼神交流,因为万一有一个字不符合规定,就要被杀头,大家走在路上都不敢话,只能用眼神交流。
齐王姜及对此十分满意,对着诸位重臣:“这下再没有人敢议论我了。”
朝臣缄口,生怕自己出言不逊,惹祸上身。
张伯公却大大方方,毫无畏惧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他的意思是堵住人们的嘴,要比堵住水流难多了。如果河水蓄积太多,一旦决堤,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话,也是一样的道理。但姜及不听,依然残暴无道。
待凌霄面圣觐见时,姜及一改残暴的面目,与凌霄兄友弟恭,而后面向文武群臣,抛出了一个难题。
管叔、蔡叔、霍叔三人为武王胞弟,因他们是周朝王室中最可靠的人,姜太公与辅宰周公姬旦才让他们监视东方各诸侯国,但是中央的会议却没有让这三个王室最可靠的人参加,中央的决议他们没能举手表决,这也为如今的祸事埋下了祸根。
任用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是周武王和周公姬旦对他们的信任,但是他们却不愿担此重任,他们也有留在京都掌控朝政的野心,只是无法实现而已。武王去世后,是中央人事调整的机会,但是“三监”原地不动,他们对姜太公和重臣们的决议不满,对周公姬旦担负摄政王的重任又心存妒忌,所以就制造谣言,以便进一步制造政局的混乱,以达到他们乱中夺权的目的。
谣言传播得太厉害了,这可怎么办呢?正在这时,姜及收到周公姬旦请求支援的急件,周公在信件中向姜及明情况:
我姬旦之所以不避嫌疑,行使周王的权利,是因为周朝刚刚建立,诸侯还没有完全归顺。我的先王太王,王季和文王几代君王,为全国人民着想,想救民于水火,到武王才完成夙愿。可是武王年纪轻轻的就不幸去世,成王尚且年幼,我怕诸侯不服从领导而背叛我周王朝,所以代行王权,请您不要怀疑!看在我们同是拥护武王的分上,请相信我!!!现在西域诸国有背叛之意,请你予以出兵征讨!
西域发动军队逼近周国城下,若是齐国不出兵应援,周朝就快走向末路了!当时周王王室的力量已经非常弱,而西域是一个强大的诸侯国,能够和它相抗衡的,也只有东边的齐国,所以周朝必须要到齐国去请求援兵。
成王很是担忧,就召来摄政王周公,与他一同商议对策。
周公信誓旦旦道,“大王不必忧虑,请让臣往东向齐国借兵救援。”
周公在凌霄入宫前一日,他们已经私下会过面,并且商谈出了一丝“眉目”。
“吾兄虽受到武王陛下的重任,且子承父业,继任周王室太师,成为周朝的顾命大臣,但他为人心高气傲,又好面子,想来是不会诚心臣服于‘三尺儿’的。”
周公面露为难:“那出兵之事......”
凌霄恰到好处的微笑呈现于脸上,“明日,你且这样......”
周公立于朝堂前,声音响彻大厅:“西域的这种行为残暴无道,想兴兵来周索要九鼎,成王的君臣在朝廷里商量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给西域,不如将它送给贵国。能够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将会给齐王您留下美名,并且能够得到九鼎,这将是厚重的宝物,请求齐王考虑一下这件事。”
九鼎相传是夏禹收九州之金而铸成的,后来成为“传国之重器”,它代表着周王室在各诸侯国中的宗主地位。
但是历史发展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质上已经没有哪个诸侯国再把周王室当作自己的宗主国而放在眼里。不过九鼎在周君以及其他诸侯国君的心目中,依然是中华国家政权的象征。
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征战攻伐,战国七雄都想得到九鼎,从而来统一其他诸侯国,成为下新的霸主。西域发动军队来索要九鼎,就是想要取代周国的宗主地位,统一各国,称霸下。
姜及听了大为高兴,就发动了五万饶军队,派遣楚凌霄做大将,前去救援周王,于是西域的军队就被击撤退了。
而今仗打胜了,姜及便想向周王索要九鼎,周王国君却不愿意给了,他又为九鼎的事感到忧虑。
周公又出谋献策道,:“大王不必忧虑,请让我再东去齐国解除您的忧虑。”
于是周公又来到齐国,找到凌霄商讨对策,“而今齐国应誓出兵征讨,大败敌军,周王应遵守诺言,将那九鼎宝物赠予齐王,可此计是你我二人商议所为,周王本就没有答允过赠出九鼎,事到如今,若是周王不予,反倒落个出尔反尔,言而无信的名声,今后若再想诸国应召,怕是难上加难了啊!”
凌霄缓缓点头,嘴角微翘。
周公了然于心,用手轻点浅笑,“你这个狐狸深得你父王真传啊,心里又憋着什么主意了吧。”
......
翌日太康宫殿内
周公面见姜及,对姜及:“周王依靠齐国发兵相救的义举,才使得君臣父子能够保全,所以周王愿意献出九鼎,但不知道贵国将要走哪条道路,把九鼎从周王运送到齐国呢?”
姜及道:“我打算向梁国借道。”
楚凌霄立即制止:“王兄三思,你不能向梁国借道。梁国的君臣也都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谋划这件事情已经很久了。九鼎运入梁国的境内,必定不能再运出了。”
姜及瞪了他一眼继续道:“我打算向楚国借道。”
周公回答:“大王您也不能这样做,楚国的君臣也想要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谋划,日子也很久了。如果九鼎运入了楚国境内,也必定运不出来的。”
姜及一时从大銮宝座上站起来,“孤到底能从哪条道路来把九鼎从周朝运送到齐国?”
周公摇摇头,表示左右为难,“我们周王的君臣私下里也在为大王忧虑这件事情。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之类的东西一样,能够揣在怀里、用胳膊夹着或者用手提着就带到了齐国;它也不像鸟群聚集或乌鸦飞散,兔子狂奔或骏马飞驰一样,顷刻之间就来到了齐国。过去周国讨伐殷商的时候,得到了九鼎,就一只鼎都要九万人一起才能够抬动,总共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用到的兵士和工匠,以及所需要准备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用具更是难以计数。现在大王即使有那么多的人,但从哪条道路运送呢?因此我私下里为大王担心这件事情。”
姜及闻言面红耳赤,顿时暴跳如雷,“你多次来到我齐国,就是不想把九鼎给我罢了。”
周公恭恭敬敬,丝毫不敢冒犯,“不敢欺骗贵国,还请您快点决定从哪条道路来运送九鼎,我周王迁移九鼎只等待您的命令。”
一方面周公许诺姜及以现实的利益,使齐王有了派出军队这一决策的直接动力。而客观上,齐国又是能够和西域军队相抗衡的,这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它能够实现让西域军队退却的目的。有了这两方面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楚凌霄将以救周,而西域兵罢”。
周王室依靠齐国军队的力量吓退了西域军队之后,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齐王要求周公兑现送给他九鼎的诺言。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周公又来见凌霄,这次他二人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在答应送给齐王九鼎的前提下,摆出了运送九鼎面临的两个实际困难。一是运送路线无法解决,由于齐国和周之间隔了梁国和楚国,齐王先后提出了借道梁国和借道楚国的两条运送路线。
凌霄摆出了梁国君臣和楚国君臣都对九鼎觊觎已久的事实,否定了姜及借道运送九鼎的设想。
二是搬运九鼎的人和设备难以解决。由于九鼎体积大重量大,搬运九鼎需要数万人,需要大量的搬运工具和后备物资,齐王同样都无法解决。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探讨和反问,凌霄与周公巧妙地将皮球踢给了齐王,又一次化解了周君的危难。
真是气煞人也!姜及无可奈何,只能取消了求取九鼎的想法。
另一边,凌霄从周公处,知晓了事情的严重性。“三监”若对周公摄政疑心并妄动为乱,诸侯有人乘势而起,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一面表态支持周公,一面部署力量,以备不测。
果然,“三监”与武庚内外勾结叛周由于武庚的乘势而入,这场西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之争,在性质上变成了殷商遗民复仇、旧朝复辟的叛乱了。
特别是乱发京畿,外邦诸侯有人响应形势就更加严峻。
武庚起于殷、管叔发于庸,蔡叔发于卫、霍叔起于邶,对周室王城形成三面进攻之势。而南境淮上九伯皆叛,东夷实力强大的“五侯蒲姑和奄、熊、盈、徐也先后相应起事。
而周王朝大战方休,兵疲财乏而平叛的战机又刻不容缓。
凌霄与周公相互配合,兵分内外两线出击。
周公率京畿之兵,伐诛武庚“三监”。
楚凌霄奉成王诏书讨伐五侯九伯。
两线产击,让叛军不得内外呼应。
二线败武庚,诛管叔,流放蔡叔,凌霄继以齐军降淮上九伯,并迁其君;灭蒲姑平息东夷五侯之乱。
武庚残部窜入东海上,靠将领正廉骁勇顽抗,凌霄派兵登岛一举歼灭,擒杀了武庚。
内外征伐胜利之后,楚凌霄顺势一鼓作气,又平定了不顺者五十余国,从而使周转危为安。
平定叛乱之后,为长远之计,楚凌霄与成王、周公共同总结这次祸乱的教训,制定并推行了一套加强王权的得力措施和政策。
首先,把反叛的“三监”与旧殷之上层奴隶主贵族,驱出殷地,迁于成周,使他们离开故土,失去原有的权、财、势,以便改造他们。
封康叔为卫侯居殷,以监视殷商遗民对全国其他地方,则广封兄弟亲姻分居四方,以拱卫王室。
其次,对异姓氏族,只要真心拥护周朝,就给他们一定的爵位,如封殷之宗亲微子于宋,名列诸侯,承奉殷祀。
八百诸侯,各有安抚。
其三,改殷奴隶旧制,实行分茅裂土封邑赐采的新政策。使诸侯有土,卿大夫有采邑,以使他们相安共处。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相互间不得以氏族关系相联相率,一切只有听从王命至此周王朝八百年基业,始奠牢基。
成王在邑姜的授意下,继承武王遗愿,命令召公重新营建洛邑。
周公重新占卜一再查看,完成了修建工程将九鼎安置在那里。
平叛胜利之后,周成王把薄姑领地也封给了楚凌霄,这使齐国版图大大超过了方圆五百里。
这些均为姜及提供了发展齐国政治、经济、军事的有利条件。成王的诏书中:“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成为齐国的尚方宝剑,诸侯国不服周王管理者,齐国可代替周王征伐,这样齐国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警察。
当年美国控制联合国,充当国际警察的角色,与齐国控制中央,代替周王征伐,何其相似!
再周武王去世后,王后邑姜抚养三个儿子,大儿就是周成王姬诵,二儿姬邢,三儿姬虞。
有一,姬虞和成王姬诵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淋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
姬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舅舅凌霄,凌霄认为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
凌霄听后严肃地:“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
成王听凌霄言之有理,只好把姬虞封于唐,后来,姬虞的儿子把国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桐叶封弟”只不过是一个传,实际是邑姜与弟弟凌霄从幕后操纵的策封事件。
晋国这样的封国地域广大,土壤肥沃,有多少人凯觎这块肥肉,邑姜与凌霄为什么要把这么个大国交给一个孩子呢?
他们是则是为了整个大周王朝的安定和齐国的长治久安,走了一步险棋。
晋国虽然是块肥肉人入记,但是如果把他治理好,绝对是一股决不能忽视的政治力量。
邑姜觉得虽然儿子年轻,但是她和武王的良好基因,和周王室历代的良好教养,姬虞一定可以成为成王的左膀右臂。
我们再来看当时的齐国,那是邑姜的父亲姜子牙的地盘,这个诸侯国在姜子牙的领导下屹立在西周的东方,成为了东部的屏障。
但是用现在的话,那是一个外戚国家,在血缘关系上是极其不稳定的,姜子牙只与自己两个外孙和自己的女儿有血缘关系,反过来这个逻辑关系也成立,成王只可以相信自己的弟弟、舅舅和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