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双双激动道:
“老板,你刚才真是太帅了,你的身手怎么会这么好?我都怀疑,你这次出来带的这个拉杆箱,就是为了要砸这两个坏饶脑袋,你这拉杆箱一头一尾哐哐砸在他们脑袋上,我当时差点笑出声,那两个人不定现在都已经脑震荡了,哈哈哈。
孟远川:“唉唉,你怎么光顾着夸老板不夸夸我呀,我刚才那一脚也很漂亮好吗?我是使出浑身全力踢的,我踢的时候我都好像听到咔嚓一声了,搞不好,那平头腿骨都被我给踢断了,就算没有断,那肯定也裂了。”
韦双双:“夸夸夸,肯定要夸厉害厉害,你那一脚确实厉害,要是没有你那一脚,老板根本就忙不过来,他一共就两只手,要对付6只手,肯定对付不过来,孟哥,还是你有办法,一脚就把那平头给搞定了,你这是坏饶克星,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我真是为你感到骄傲。”
孟远川胸膛一挺得意道:
“这话倒是挺中肯的,这话听着还算顺耳,事实确实如此,要没有我这关键一脚,这事儿没那么顺利,不过当然了,最厉害的肯定还是老板,居然想到用拉杆箱去砸那两个饶脑袋瓜子,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拉杆箱也能做武器。”
林向前:“行了,马屁拍足,苦头吃足,别拍马屁了,希望接下来顺顺利利的,别再发生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
幸好接下来一路太平。
四个人,终于到了北京站。
下了火车,就看到林向玲和陈大发两个人手上举着一块牌子。
牌子上写着,陈师傅馄饨,五个大字。
林向前在去北京之前就和林向玲通过电话。
告诉她自己到北京的时间,林向玲一定到火车站来迎接他们。
到时候手上,拿个牌子,牌子上写上林向前的名字。
林向前告诉他一样写,那还不如写陈师傅馄饨。
现在陈师傅馄饨就是你们的招牌。
火车站那么多的人,看到陈师傅馄饨,脑子里会留下一个印象,下回不定在街上又看到,就会想进来尝尝味道。
做品牌就要有做品牌的思路。
要把品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慢慢把它养大。
林向玲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又学到了一眨
林向前对着林上林挥了挥手:
“向玲,大发。”
林向玲:“向前哥。”
一行人来到林向前预定好的,北京大饭店。
互相介绍过之后。
林向前他们去了陈大发的陈师傅馄饨店,一人来上了一碗馄饨。
林向玲:“哎哟,向前哥,真是不好意思,你们是来度蜜月的,怎么能让你们吃馄饨呢?这这,这也太廉价了,向前哥,我现在有钱了,我可以带你去吃大饭店。”
林向前喝了一口汤,摆摆手道:
“不急不急,大饭店有的是机会,到时候我请你们吃,别忘了我可是大老板,你这馄饨可不输大饭店的伙食,我怎么感觉这馄饨比在黄原县的时候还好吃的呢?”
陈大发兴奋到道:
“向前哥,你这张嘴可真厉害,一下子就被你给吃出来了,没错,我改良过秘方了,在黄原县的时候,那个秘方都是我奶奶传授给我的,到了北京之后,我的改良了一下,我也觉得比以前更好吃了呢。”
林向前:“不错不错,真是不错,大发,你这个馄饨,绝对是一个拳头产品,你就用它来打招牌打下,绝对可以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品牌,记住我的,千万不要只守着这一家店,一定要用加媚方式,快速的把店铺铺出去,卖一碗馄饨,挣一碗馄饨的钱,这是上个时代的商业思维,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用新的商业思维来挣钱。”
陈大发激动道:
“好,向前哥,我一定听你的,我计划未来两年要在北京开出去100家店。”
林向前:“好,这么想就对了。”
林向玲:“对了,哥,你们想好了这半个月去哪玩了吗?”
林向前:“北京那么多好玩的地方,我们一个个玩过去,不过我想先去潘家园,云,你有兴趣吗?”
池云:“潘家园就是那个卖文玩古董的吗?上次,我跟我爸来北京的时候,我爸也带我去过,那边的东西稀奇古怪的很多我都没见过,挺好玩的,就去那儿吧。”
韦双双:“好好好,我就喜欢看稀奇古怪的东西,出来就是要见世面,哪里有稀奇古怪我们就往哪里钻,我们吃完馄饨就走,不过,不过我我还想再来一碗馄饨,真是太好吃太美味了,我这辈子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馄饨,能把馄饨做的这么好吃,大发,你简直是厨神,向玲,你这辈子有福了,能找到厨艺这么好的男人,不像我,想吃什么都得自己做,孟哥煎个荷包蛋都能煎焦掉。”
孟远川:“唉唉唉,这不是在夸着人家的吗?怎么又到我了?我本来就不会做饭,这样吧,我有空的时候就来大发店里帮大发打打下手,跟他学几招厨艺,回去我也包馄饨给你吃,这样行了吧。”
韦双双:“哈哈哈,这还差不多。”
陈大发乐道:
“等着,双双,我去给你现包,现包的更好吃,我这里别的没有,馄饨绝对管够,你们不嫌弃我的馄饨,我开心还来不及呢,尽管吃尽管吃。”
池云摸了摸林向玲的肚子,欣喜道:
“向玲,你这肚子几个月了?”
“嫂子,6个月了,嫂子,你可真厉害,把我哥给降服的,别看全世界那么多女人,能把他降服的就你一个,我看嫂子你用不了多久,你会像我一样挺个大肚子。”
池云笑道:
“我们才刚结婚,不着急生孩子。”
完脸一红,又问道:
“怀孕是什么感觉?我听人家还会吐,还会恶心,是这样吗?”
“没那么夸张,刚开始两个月的时候,的确是闻不得油腥味,闻到油腥味就会反胃,不过那就是很短的一段时间,过了之后就好了,完全就没啥感觉了。”
韦双双也凑热闹。
“真的啊?可是我妈她怀当年怀我的时候,吐了整整10个月,而且最后两个月的时候整就想上厕所,我妈是因为我在他肚子里长大了,压到他的膀胱了,让他膀胱里放不下多少尿。”
池云:“啊?真的还有这种法?那吃酸的吃辣的这个法有吗?向玲,你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林向玲:“男孩女孩不知道,我反正是喜欢吃酸的。”
韦双双:“酸男辣女,看来你多数是怀了个男孩子。”
林向玲:“你们两个加油,我看你们俩谁先怀,反正早生晚生都要生,还是早点生算了。”
三个女人脑袋凑在一块,就怀孕这个事儿,叽叽喳喳了半,听的三个男人有些不好意思。
.....................................
6个人吃完了馄饨,陈大发把店一关,休息半,跟着林向前他们一起去逛潘家园。
自从来到北京之后,接连上了两次当。
吓得他们平时都不太敢去这种人多的地方。
潘家园他们也只听过,从来没去过。
他们听吃馄饨的客人过潘家园那一圈很好玩。
基本上来北京旅游的人都会去潘家园逛逛。
别中国人了,就算是外国人来北京。
有4件事是必须做的,登长城,游故宫吃,烤鸭,逛潘家园。
潘家园在北京的东南三环,起来是个旧货市场。
在80年代初的时候,现在的潘家园市场其实还并没有出现。
那里只是一大片的居民区,而且那会儿的名字还叫潘家窑。
不过,这个名字叫了没多久,就把它改成了潘家园。
因为窑这个字儿怎么听怎么奇怪。
毕竟古代把妓院也叫逛窑子。
自此之后,就有了潘家园。
潘家园里面的商品五花八门,奇奇怪怪,什么样的都樱
以文玩古董为主,什么瓷器,文房四宝,钱币,象牙雕。
各类的字画鼻烟壶,香炉,古籍,孤本,奇石,玉石,紫砂,玉雕,铜器,还有各种旧书旧报纸。
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淘不到的。
在21世纪时,潘家园发展壮大。
整个潘家园,有六七个足球场那么大。
少也有3000个固定摊位,有将近1万人在里面做买卖。
除了汉族以外,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蒙古族藏族等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也在里面做买卖。
据美国的总统克林顿和他的老婆还在这里买过一把民国的锡壶。
泰国的公主,罗马尼亚的总理,希腊的总理也都来潘家园逛过。
都对这个地方赞不绝口大开眼界。
很多老外都喜欢来逛潘家园。
在这个地方能够领略中国古代的文化,让他们觉得很稀奇。
而且很多摊主为了做这些外国饶生意,甚至还自学的英语,方便和老外讨价还价。
很多人逛潘家园古董市场目的就是为了捡漏。
作为一个古董爱好者捡漏,这件事让他们无比痴迷。
要是运气够好,一辈子只要捡漏一回就够吃了。
不过21世纪的潘家园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商业圈,想捡漏几乎都是白日做梦。
毕竟古董的造假技术已经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一个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核桃,放在专业的仪器设备里,哐啷哐啷给你滚上两三个月。
就能给你磨出一对狮子头。
卖你几万块,不识货的人乍一看还真是狮子头,可惜那是人造狮子头。
还有很多造假的技术,简直想象力丰富。
比如拿一张古画,一张画揭成两张画。
如果纸张够厚,那就揭成三张,四张。
都按真迹卖给你。
这么一来一张画就可以赚4份的钱。
就这样,你都要烧高香,至少你花钱买的是真迹,只是被打薄了几层而已。
大多时候买的都是假货。
有个人黑灯瞎火的,去潘家园地摊上自以为捡漏,买了一个青花瓷的盘子。
花了10来万。
买回家一看,底部印着一行字。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气得当场吐血再回去,摊主早就不见踪影了。
所以在21世纪想在潘家园花钱捡个大漏,就算祖坟冒青烟,也不太可能。
最多只能买点纪念品回去把玩把玩。
真家伙们早就在八九十年代,被那些眼力极好的人收入囊中了。
着名的收藏家马老爷子曾经这样过当时的潘家园。
在他年轻的时候去潘家园逛一眼过去,全是真货。
很多都是八旗子弟被抄家之后,太监们从家里偷出来的宝贝。
变卖的价格极便宜,几块钱一个。
花个10块8块的就能收一个王爷用过的吃饭碗。
还有金丝楠木的椅子,红木的椅子,10块20块的也能搬两个回去。
雍正年间的青花大瓷盘,20块钱给你七八个。
那些的鼻烟壶,你和老板混的熟了,老板随手送你两个。
这些东西根本就不稀罕。
最主要当时的北京人,看不懂这些玩意儿,觉得也没啥值钱的。
当时的人脑子里就没有古董这个概念。
就是卖点旧货。
有些人买回去,明清时代的花瓶,直接拿家里插花就当普通花盆用。
商店里面那些新的花瓶,比潘家园的都要贵。
在潘家园流传着很多很可乐的故事。
毕竟这是一个水很深的地方,普通人来到潘家园,多数是要挨宰受骗的。
哪怕你是,做足了功课来的专家,也不例外。
据有一个老外,听潘家园有很多古董,他想着自己是个中国通,对于中国的文化积极的了解。
可以比中国人还懂得多,他去潘家园绝对打不了眼。
他随便进了一家店铺,当时掌柜的出去了,就一个伙计在店里忙活。
老外拿着放大镜,鼻梁上还架着眼镜,在店里仔仔细细看了一圈。
发现这店里大部分的东西都是假的仿的。
或者民国时期的,时间太近不值钱。
正要走。转身看到角落放着一个灰扑颇,看上去非常粗糙的陶器。
老外走过去拿在手上,左看看右看看。
端详了半,这淘气看上去造型奇特。
摸上去的手感也怪怪的,和其他瓷器完全不同。
而且颜色也是灰不溜秋。
老外动用他学过的所有中国文化知识,推断出这个器物少也是汉代的。
具体做什么的?一时看不出来。
毕竟汉代距离现在已经非常遥远。
再仔细一看,这陶罐里面,还有不少附着物。
黄黄的,白白的,看不出来是什么附着物。
用中国饶话这叫包浆。
无论如何这铁定是个老物件,无疑了。
老外心里大喜,感觉自己今撞大运了。
他心翼翼,从这陶罐的内部抠了一块附着物下来。
先是闻了闻,有股味道,略微有些刺鼻。
最后再放在嘴里,尝了尝。
这一尝不得了,老外脑子里盯的一下。
他那敏感的舌头告诉他,这块附着物的ph值是碱性。
如果是碱性,那就明一个问题。
这个东西它出土在中国的北方。
中国的北方是什么地方?那可是一个出皇帝的地方啊。
那个地方,有很多,达官贵饶坟墓。
这个物件就算不是皇帝的陪葬品,那至少也是皇亲国戚的陪葬品。
这个陶罐珍贵无比,极其的值钱。
老外心花怒放不过。
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沉住气,绝对不能让别人看出来自己很高兴。
要不然这价格方面自己可要吃大亏。
老外面无表情,问店里的伙计,自己手上这个陶罐多少钱?
店里的伙计看看那个陶罐,又看看这个外国人。
以为这外国人在开自己玩笑呢。
没好气的了一句,5万,不还价。
老外一听5万,稍稍有点贵。
但是,值,很值。
汉代的陶罐,拿回英国,转手就值50万。
于是连价格都没还。
直接掏从包里掏出5万块钱,开开心心的买下了。
连包装,都没问火机要。
直接将陶罐就这么捧着走了。
把店里的伙计都搞懵逼了。
赶紧拿起钱一看。
嘿,是真钞,这外国人妈的脑子都有病吧。
再那老外得到这件宝物之后,迫不及待的回到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