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宜兴市周铁镇维雅信息咨询工作室-闲时书屋!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最终却是让蹇义又一次出乎意料。

调整内阁辅臣之选后,朱瞻墡仿佛已经忘了之前于谦曾弹劾夏原吉一事。

草草结束朝会起身离去。

原来,于谦弹劾夏原吉,竟真的只是抛砖引玉,让自己顺势提出重开下西洋和禁绝结党两事。

蹇义摇头苦笑。

帝王心思,自己这个历经五朝的老臣,竟也不能完全看透。

自己还有一堆的事要忙,就不耗费心神瞎琢磨了。

蹇义当即招呼郭璡及一众内阁辅臣,移到偏殿开了个会。

重开下西洋,涉及市舶司税赋制定、贸易货物种类数量种种限制,千头万绪。

郭璡长期在户部任职,在财政和税赋征收方面极为擅长。

金幼孜身为礼部尚书,精通与各番国使者交涉,对大明朝贡政策娴熟无比。

胡濙更是长期在海外游历,对泛海远航、各番国国情了如指掌。

而陛下话语中的一些隐藏细节,譬如入市舶司的船只,需要倭寇人头作为晋身之用。

更是要众人一起讨论其中道理。

最终拿出议案,交由陛下圣裁。

重臣们一片忙碌,朱瞻墡却是兴冲冲赶往御书房。

却是有重要之冉了。

郑和、王景弘、侯显,带着十余艘大明宝船抵达津港。

这趟行程逆风而上,路途之中多数是靠无数船工不断摇橹前进,把人累得够呛。

好在船上除了压舱之物和必备船工,并没运送货物官兵,沿途补给之下,能稍稍轻松些许。

三位功勋卓绝的大太监,停船登陆,快马加鞭赶到北京城。

一路之上,忐忑之中带着无限激动。

朱高炽登基后,叫停下西洋,三位大太监投闲置散,在南京担任守备。

其实就等于,连朝廷中枢,皇宫大内都不需要他们了。

让他们在南京养老而已。

他们身为朝廷宦官,半辈子漂泊海上,人生的价值,就是率领大明水师,扬威域外。

万国使臣毕恭毕敬,随大明船队返航,向大明陛下朝贡,就是他们最为荣耀的人生巅峰。

可洪熙帝登基之后,一道叫停下西洋的命令,将他们的人生目标尽数毁去。

如果战场猛将的理想归宿是马革裹尸,那他们的归宿就是连波涛。

可在南京养老,他们日日面对的,只是波澜不心玄武湖而已。

龙搁浅滩,鸟困网罗,英雄迟暮,投闲置散。

对尚有雄心壮志的人来,人生悲剧莫过于此。

而他们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却是获知终于又能扬帆起航。

不但要送汉王到吕宋岛就藩,还要运五万京营精锐,前往安南平叛。

而更令他们激动的是。

据前后脚到达南京的两拨锦衣卫所,圣上有意令他们指挥水师,与大明精锐联手,水陆配合,剿灭安南黎利乱贼。

接着,在御书房中等待的功夫,就有宦官进来通报。

圣上朝会之时,已定下重开下西洋之策。

郑和、王景弘、侯显三人,犹如老树逢春,苍老心境掀起惊涛。

三张无须的老脸上,涌起潮红之色。

豪情壮志,重新溢满胸腔。

在他们期盼之中,朱瞻墡带着兴安海寿走入御书房。

郑和三人连忙趴地跪下,诚心诚意大礼参拜:

“老奴郑和,叩见吾皇陛下!”

“奴婢王景和,拜见圣上!”

“奴婢侯显,参见皇帝陛下。”

“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瞻墡一脸喜悦,快步上前,伸出双手亲热搭住三人手臂,一一扶起:

“快快起来。”

“三位公公千里迢迢远来,辛苦了。”

“兴安,给三位为大明立下数不尽功勋的前辈,赐座赐茶!”

郑和三人受宠若惊,连忙谦逊推辞。

双方气氛融洽坐下。

朱瞻墡按捺不住好奇,嘴角带笑,不停打量郑和。

永乐洪熙朝间,除鳞王,在历史上名声最为卓着的,就是此人。

虽然只是个宦官,身体残缺。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远远胜过一众名臣。

七次下西洋,东南亚,南亚,中东,红海沿岸,最远到达东非肯尼亚。

到访过的地方,几乎囊括当时半数以上的文明社会。

是大航海时代之前的世界第一航海家,绝不是过誉之词。

而朱瞻墡既然穿越来到这个时代,地理发现第一饶称号,自然不想再让给西欧那些海盗之流。

朱瞻墡打量完郑和,又看向王景弘和侯显。

这二人后世名声不显,却只是因为和郑和同处于一个时代。

犹如明月边上的璀璨星辰,并非本身黯淡无光,只是光芒都被明月遮掩罢了。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

多次作为郑和副手,一起率船队下西洋访问。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死在途中,船队就是在王景弘带领下返回大明。

而后宣德九年,王景弘作为正使,第八次率船队下西洋,成为大明绝唱。

王景弘被时人誉称为“王三保”,后世南海犹影景宏岛”纪念此人功绩。

至于侯显,出身甘南洮州西番十八族,为藏族之人。

当初沐英、蓝玉征讨洮州时侯显被俘阉割送入宫郑

永乐年间,侯显以司礼监少监身份率队深入卫藏,为乌思藏都司(西藏)纳入大明版图,做出过突出贡献。

之后多次出访榜葛剌(孟加拉)和南亚印度次大陆诸国,调解纠纷,在南亚名声显赫。

明史之中,侯显获得“劳绩与郑和亚”的崇高评价。

朱瞻墡一一打量完,满脸笑意点头不止。

满意,太满意了。

史书总大明一朝奸宦无数,为祸极烈。

可这史书,执笔之人是谁不言而喻。

整个大明一朝,文臣集团一直在与宦官集团争夺权力。

此起彼伏,互相倾轧。

期间偶然也曾有携手打击政敌的(如张居正和冯保)。

依朱瞻墡来看,大明朝不但有奸宦,更有无数功勋昭着的忠宦。

同理,难道大明一朝出了东林党这种奸佞弄权的文臣集团,就没有忠贞爱国的文官了吗?

以身份视人,最不可取。

至少,大明朝的宦官,不管权势如何熏,也只是皇帝手中受控极严的一把刀而已。

皇帝要废掉他们,轻而易举。

大明朝的宦官,从未像汉唐一般,成为危及帝王和社稷的不可控因素。

宦官虽然贪财喜好弄权,但由于没有子嗣,比起文臣,对朝廷和皇帝更加忠心耿耿。

宦官体系的调整,已是要提上日程,只差一个契机而已。

要给宦官立下学习的榜样,警醒的目标。

如此,既能激发宦官的为国建立功勋之心,又能时时提醒他们,不可得意忘形,遗臭万年。

朱瞻墡已有了主意。

也正好以此激励在场的兴安和海寿两人。

朱瞻墡灿烂一笑站起身来:

“兴安,去速速召唤亦失哈公公。”

“郑公公,王公公,侯公公!”

“来,到朕御案这边,朕要给你们看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