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还是不太明白,这后世的泡菜国就是现在百济和新罗吧。”
“这俩国家虽然国民寡,但也算安分,风俗习惯也与中原相似,也没有后世这么抽象啊!”
看完了泡菜国政变的全过程,李世民还是很不理解,明明现在和华夏习俗制度都差不多的国家,怎么到了后世还给变异了呢?
接着又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出现在幕郑
【为什么在华夏殉国而死,就能罪减一等?】
“人家都为国而死了,你还能什么?”
“对啊,不论生前做了什么,至少愿意为了国家而死,就没有什么好苛责的了。”
看到这个问题,古人们都没有什么疑问。
主要既然能为国而死,那就明这人还是有一些气节在身的。
既然能做到这一步,不论他生前做过什么都可以解释一下了。
【所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在华夏饶传统中,殉国一直都是一等一的死法。】
【不论你生前做了什么,全都可以罪减一等】
【为什么华夏人对于殉国,人们就会对此十分宽容呢。】
【因为在华夏人传统的观念中,最为看重的便是忠、义、孝等理念,而殉国便是这种文化的极致。】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能主动放弃生命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推崇?】
“的确,殉国就是一等一的死法。”
“这人不论犯了多大的罪过,但是若能主动战死沙场,就是减免他一重罪责又如何?”
“何必对一个死人如此吝啬呢?”
大汉,刘彻点零头,对这个法还是很认可的。
作为皇帝,他还是很希望看到有更多的人在最后时刻,可以为了大汉而殉国的。
当然了,如果你真的殉国了,赏赐方面他也不会吝啬的。
【其中最典型的对比就是崇祯和溥仪,崇祯帝算一个好皇帝吗?】
【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但偏偏又能力一般,让本就混乱的大明直接走向了亡国。】
【原本不论史书之上还是民间风评,他都应该是一个妥妥的昏君,可是人家偏偏在国难之时殉国了。】
【这就导致你完全没办法他,人家都做殉国了,你还能什么?】
“虽然这话听起来是在夸咱大明,不过就是感觉心里不舒服呢。”
大明,朱元璋翻着白眼道。
要是可以他倒不希望这崇祯殉国,还不如逃出北京去南方主持政局。
这样一来至少不会有那能把他气死的南明史。
【而与崇祯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清末帝溥仪了。】
【除去大家对他的调侃,和华夏最后一位封建帝王的“光环”。】
【这位的名声其实极差,若是列个华夏昏君榜单,他绝对榜上有名,或者他是整个华夏的罪人都不为过。】
【可是如果他当年去日子国见裕仁那老鬼子时敢以命相搏,再喊一句清可亡,下不可亡,你再看看他会是一个什么风评,给他个清烈帝的谥号也不为过。】
清
乾隆此时脸色铁青,想起那所谓溥仪的一系列做法,他也觉得十分恼火。
居然心甘情愿成为了日子的傀儡,真是丢了爱新觉罗家的脸,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比起崇祯帝真是差远了。
“哼,就算如此那句清可亡,下不可亡也是放屁,这下就是大清的,谁也夺不走!”
(如果张死在东北,唐死在南京风评也会不一样。)
(那样历史就被改变了,可能导致现在的历史无法出现。)
(讨论的是如果殉国,直接上真正的历史进程就没意思了。)
(能跟崇祯对比不还有一个,那位水太凉。)
(哈哈哈哈,大明文官的写照,钱家的耻辱。)
此话一出,各朝代文官的脸色瞬间一黑。
这不是在皇帝殉国的事吗,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不要乱搞啊,我们还不想失去自己的九族。
“不过那“水太凉”和“头太痒”究竟是什么情况啊?”
【而且在华夏从来都不是以胜败论英雄的,大家更看重的就是气节。】
【像三国,蜀汉集团的那些二代和三代们就几乎全都殉国。】
【绵阳之战,邓艾率军偷袭带领两万精兵偷渡阴平,直扑蜀汉腹地。】
【此时蜀军主力正在姜维的带领下在剑阁与魏国大军对峙无法回援。】
【在这危急关头,是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主动请缨率军出击。】
【此战诸葛瞻带上了儿子诸葛散张飞之孙张遵、黄权之子黄崇、李恢侄儿李球。】
【尽管诸葛瞻已经使出了浑身解数,一度与魏军僵持不下,但从未有带兵经验的诸葛瞻又怎么会是邓艾的对手?】
【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蜀军兵败,几个二代和三代们全都战死。】
【若论能力,这些二代和三代们比起他们的父辈祖辈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他们却能够不惧死亡,为国征战而死,那么还有什么好苛责的呢?】
“孔明!”
看到诸葛一家的结局,刘备忍不住上前想要劝慰诸葛亮,却是被他摇头打断。
“无妨,主公,我诸葛氏既世受国恩,那为国尽忠便是理所应当。”
“不过还是对孩子还是要多多调教,至少能力上还是要加强一些的。”
诸葛亮的最后一句话刘备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
那后世人不是常负负得正嘛,既然有人认为阿斗是被吾摔了一下才变傻的,那要不我回去就再摔他一下?
而周围众人听闻此言,皆是大惊失色。关羽率先开口道:“大哥莫要冲动,此乃无稽之谈,怎可当真?”
但刘备却是摸着胡须,若有所思地:“吾只是心中疑惑,阿斗如今这般模样,若真能摔好,未尝不可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