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太爷听了回来报信人讲的话,眼中精光一闪:
“你是,咱们粉坊那边,有人跟日本鬼子干起来了?”
“对,老太爷,那边打得老激烈了,哎呦妈呀,我从来没看见过那场面,可吓死个人了!”
报信的人使劲吞了口唾沫。
他能,到现在他腿还吓得不听自己个使唤,软着呢么。
苏城一拍巴掌:
“爹,这是有贵人来助咱们苏家了呀!
那些伙计们都是替咱们家扛活计的,在咱们地界上让日本鬼子祸害,咱们没那武力值过去救他们也就罢了。
只能干瞅着揪心巴拉的。
可现在既然已经有贵人来打日本鬼子了,那咱们苏家合该也出点力。
甭管咋样,不能在这儿干看着吧!”
苏老太爷捻着胡子,抿着嘴,望着苏家粉坊的方向,半没言语。
苏城知道,他这老爹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
现在不知道日本鬼子和那帮子人谁胜谁负之前,他不敢随便下注。
他们家人面广,可知道宝镇外头的大地主人家,好多为了保住家业,有许多投靠了日本鬼子的。
当然也有那誓死抗日到底,不肯屈服于日本鬼子的人家,也有许多就是了。
老太爷这份家当置办起来不容易。
想当年他们家不过是逃难过来的盲流子,当初费了多大劲才攒下的这些个东西,现在就有多不舍得失去。
催老太爷下决心变卖家财买枪举家抗日,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他们辈的得再多,老太爷脑瓜子里的想法转变不过来,也是白扯。
眼瞅着粉坊那头枪声越来越激烈,打得都要冒烟了。
苏老太爷到底是心中的爱国情怀占了上风。
他使劲一捋胡子,不由得“哎呦”一声,劲儿使得大发了,一下子扯下来好几根。
人老了,连胡子都稀了,拢共就这么几根胡子,这还扯下来好几根,可把苏老太爷给心疼坏了。
苏老太爷稳了稳心神,运了运气才又道:
“去,去把老五给我喊过来!”
苏老太爷当年跟老爹跑到宝镇苏家屯定居以后,就开了苏家粉坊。
只不过当初只有的一间破茅草屋。
那时候爷俩也没钱,一应事物都是爷俩拼命干,掂对出来的。
好在他们家有祖传手艺,同样的粉条子,就是比别家做得好吃劲道。
慢慢攒零钱,苏老太爷就娶了一房媳妇。
这媳妇一娶进家门,就一个缺俩人用。
什么也得跟着干。
甚至媳妇怀了孕,生孩子的前一刻,都还在粉坊忙活着,孩子都生在粉坊里。
等后头家里越发有零钱,苏老太爷又纳了房老婆。
老婆是穷苦人家出身,进家门以后也得跟着干活,半刻不得希
多了人手,自己做出来的粉条子也更多了,苏家赚的钱也就越多。
苏老太爷尝到了娶媳妇的好处。
反正甭管娶回家的是大老婆还是老婆,一律都得干活,没有干待着享福的道理。
这些娶回家来的大老婆老婆,不光能干活,还能生孩子。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用另外花雇饶工钱。
实在是一举多得。
他尝到了甜头,自然就往家又纳了好几房老婆。
当然,他纳的这些老婆,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而且专门选的都是没有裹过脚的姑娘,这样的姑娘是足,下盘稳,在粉坊里干活也自在。
选的姑娘也个个都是身强力壮,一瞅就身大力不亏的。
纳老婆的钱他也不少给,反正相当于一次性买断的苦力。
算来算去,还是比雇人在粉坊干活划算。
他那大老婆倒也不是个拈酸吃醋的主儿。
主要是苏老太爷这人找老婆,就是为了能有个一次性买断的壮劳力。
也不会就对谁偏宠着。
大家都是要干活。
不干活就是没饭吃。
粉坊的活计可不轻松,整日间累得哪有那个心思和精力勾心斗角。
甚至于对夫妻间的那档子事儿,都累得没了心思。
有时候累得,回家躺到炕上,连饭都吃不下去,就想眯一会儿。
大老婆是个明白人,对于苏家的家财也早有区处。
自己一进门,早早就生了儿子,算是有了依靠。
这些老婆再是多,也不过是粉坊里的免费劳动力。
她们生的儿女跟自己的儿子比,在苏老太爷眼里怎么着也还差个劲儿。
妾生子如何能比得过原配生的嫡子。
大老婆更是为了表示自己宽和待人,索性跟这些老婆们姐妹相称。
老婆们自然也不敢作妖。
她们敢作妖不好好干活,苏老太爷头一个就得惩治她们。
她们被买来当老婆,就是来干活生孩子的,可不是让她们来这儿作威作福的。
她们生的子女,自然也都敬着大老婆生的儿子苏城大少爷。
苏城也是个精明的,明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道理,对这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那也是乐得亲近。
如此妻妾相得,子孙和乐,在苏家众人齐心合力之下,苏家粉坊的生意自然也是越发的好了。
苏老太爷的儿子也都各自娶了大老婆,甚至连女儿们,也都是招赘在家。
家大才能业大的道理,苏老太爷可太知道了。
他们家的孩子们,打也没有娇惯的,从一会走路,就要在大一些的孩子指挥招呼下,摇摇摆摆地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哪怕是帮忙拿根柴火,捡几个土豆子,也都得劳动。
就没有偷懒的可能。
按照苏老太爷的法就是,干活干活,不干人怎么能活。
只要活着,就得好生干活。
自来穷人乍富,家里容易出败家子的事情,在苏家是万万不可能发生的。
一个是苏家的孩子们打就得干活,跟家里的长工没啥区别。
再一个也是他们手里头没钱出去浪。
钱都在苏老太爷一个人手里头攥着,苏家的孩子每个人按月是有点子份例。
可这点子份例钱,恐怕攒一辈子也未见得起够出去喝一顿花酒的。
但在家里吃的也还不错。
因为干的都是体力活,不吃肉没力气。
所以苏家子弟除了兜里没钱,跟附近的地主家里的伙食比起来,也就算很可以了。
当然穿的虽然不是绫罗绸缎,倒也还算可以。
衣服上也有补丁,不过不多就是了。
既然吃穿不愁,苏老太爷觉得家里这些崽子们,那跟他时候比,简直就相当于是生活在福窝里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