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闲时书屋!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闲时书屋 > N次元 > 隆万盛世 > 第1450章 善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在不尽可能利用金价低收拢黄金,难度真等到土财主们把金银窖藏起来才后悔,那就迟了。

“十两?”

听到魏广德的话,张居正轻轻摇头。

他现在已经不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对金融知识有了初步概念。

魏广德当初和他分析金银价格的时候,那会儿才真叫开了眼界。

毕竟在此以前,商品价格在他们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只不过,农业歉收,粮食价格就高点,桑树遇灾,丝绸价格就高点,最基本的供求关系他们还是能理解。

可是魏广德的那套理论可就不是这样,海外白银不管是什么方式涌入大明,大明那怕什么也不做,就因为市场上白银多了,商品价格就会水涨船高。

虽然一开始张居正还不怎么认同,可随后的观察,他也渐渐理解了魏广德话中的道理。

就好像当下的四九城物价,鸡鸭鹅和猪肉是京城重要的商品,这两年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明显上涨。

你要是因为老百姓工钱涨了,所以买的人多了推高价格?

那未必,因为老百姓手里虽然钱多了,可各种商品的价格也涨了,总体来看前几年能买多少,现在貌似还是只能买多少。

但是,商品价格是真真实实的涨起来了。

这就不得不考虑魏广德的,物价涨起来那是因为民间的银钱多了造成的。

现在是白银流入,百姓工钱增加,物价上涨,大家还能维持现有水平,可真如果出现白银流入减少甚至断绝,亦或者出现最糟糕的情况,那就是外流,市场又会如何?

没遇到,张居正不敢确定。

这就是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后,所有国家都遭遇的情况。

应对的好,或者占了各种优势的国家,就在这次变革里快速发展起来。

而大明呢,因为内部内忧外患,完全错失参与这场变革的机会。

就算有洋人出现在华夏,可国人眼睛被遮住了,看不到外面的情况。

“你真认为金价还会涨?唐宋时期,金价也不过才五六两银子而已。

现在市价达到差不多八两,已经不少了。

还有,我了解到,现在倭国也就六两多银子的价格。”

张居正显然关注了锦衣卫现在的定期简报,不仅有国内的消息,还有海外的情况,包括朝鲜、倭国的粮食和金银价格。

可以,魏广德已经把情报工作做到这个时代的极致,通过物价推测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所以,我之前才建议运行商人前往倭国交易,否则利润都被夷人赚走了。”

好吧,到现在,魏广德还把在倭国出现大明商品的锅甩给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

现在的倭国市场份额,魏广德手下的商船和夷饶商船大致是五五开,平分秋色。

不过魏广德知道这样的生意不能继续做下去了,要么就把水搅浑,免得之前他的商船跑倭国经商漏了马脚,引出事儿来。

把水搅浑,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他商船也去,不再让水师封锁海面航道。

“夷商公然破坏我大明律令确实可恶,只是,之前和他们代表讨论,他们把事儿都推给商人,只要我们有证据证明他们的商人把大明商品买到倭国,我们大可决绝和那商人交易。

可这样的事儿,我们上哪儿收集证据,都捉贼捉赃,我们就算知道是谁,交易时间和地点,他死不承认,我们也没办法。”

张居正还是有品德的,干不出不教而诛的事儿。

虽然魏广德觉得大可不必,让他们自己证明没有和倭国交易大明商品就好。

不过,他不能这么做。

大明有走私船交易商品的事儿,夷商也是知道的,贼喊捉贼可不校

“适当放开,只要限定去倭国经商的海船,回来要多交一笔税金即可,必须用黄金缴税。”

魏广德笑道。

“你不是一直在打倭国金山银山的主意吗?拿点税能有多少?”

张居正笑道。

“我大明虽地大物博,出产丰富,可有些东西,还就是周围蛮夷出产多而且质量好。

倭国的金山银山,对我大明极具意义。

之前我就了,如果有朝一日白银流入减少或者断绝,维持市场活跃就得靠倭国银山出产。

倭国出产的金银,届时转入一库,仿常盈库做法。

常盈库储银乃是为战时预留,而此新库,则是为了维持市场稳定而留。.

朝廷若是能够维持,还是以赋税维持为好。”

魏广德道。

“好吧,我让户部继续缓缓购入黄金,直到价格升到十两银子为止。”

张居正思考片刻还是点头道,“反正现在常盈库也才换出三成多银子,估计还能收兑二百万两黄金。”

“三百万两黄金,到时候怕就是市值三千万两,应付大战也足够了。”

魏广德笑道。

“金价可是波动的,何况自古金价也没有这么高过。

如果常盈库放出黄金兑换白银,怕是银价要跌。”

张居正皱皱眉,不认可道。

“朝廷下政令就是了,就比如一两银子兑九百六十铜钱,不就是之前定下来的。”

魏广德笑道。

之前制造大明通宝,朝廷开始铸造银币后就下达了官府定制的钱币价格。

一两银子十六钱,每钱当官方铜钱六十文,及一分为六文铜钱,并且严禁民间私铸铜钱。

明制,一两等于十六钱,每钱十分。

在魏广德看来,既然可以朝廷定出银钱和铜钱的价格,自然金钱也可以和银钱挂钩。

只不过这的政策,也只会在特殊时期颁行,就比如朝廷需要吐出黄金兑换白银的时候。

至于其他时期,金价低于十两,朝廷就会用白银收兑黄金稳住价格。

长此以往,金价自然就很难在低于十两银这个价格。

如果,大明这能获得倭国金山银山,要维持还真不难。

最起码,东西方金银价差距不大,就不会出现金融投机者。

别看西方金价依旧高出大明金价两成,但别忘记这是什么时代。

这时代交通不便,这两成价差可是担着要命的风险。

何况,朝廷保底十两,那金价就不可能只值十两,不得会更高。

“白登登和金灿灿那个更吸引人,一目了然。”

魏广德话间,从身上掏出钱袋,拿出一枚金币和一枚银币,在手中抛来抛去。

金银币自然是大明铸造的通宝,只是金币还没有大规模流入市场,只做赏赐之用,银币倒是早就进入流通领域。

“呵呵......”

张居正只是轻笑两声,随即正色道:“善贷,这就是我这两日才想到的一个事儿,那就是朝廷定下银价,可若是白银流入太多,银价真能维持吗?”

“嗯?”

魏广德一愣,张居正的顾虑,他之前还真没想过。

中国古代一直都是以铜钱为货币单位,那时候金银作为贵金属虽然有价值,但也是当“钱”使。

古代葛超,一两金银可以换多少铜钱,那也是不固定的。

铜钱缺少的时候钱贵,金银缺乏的时候则钱贱。

其实,主要也是中国其实一直缺少贵金属,包括金银铜料,其实都不多。

国家太大,虽然总量惊人,但平均下来后也不够用。

唐初,一两银子不过换几百文钱,后来唐朝步入盛世,基本维持一两银子一千文钱,不过价格依旧波动剧烈,因为银少,所以白银购买力其实超过千钱。

到宋朝,经济空前繁荣但同时也伴随大量铜钱外流,所以宋朝名义上一两银子等于一贯,但价格波动更加剧烈,特别南宋时期。

因为有岁币的负担,没当需要支付岁币时,钱价大涨银价大跌,甚至出现四五百钱兑一两银子的情况。

为了缓解钱荒,最后官府出面背书发邪纸钞”,纸钞直接贬值到三贯,而铜钱依旧维持在六七百钱的价格,同时期还出现铁钱等货币。

明朝延续唐宋之制,虽然朱元璋发明“宝钞”敛财,但官面上定下的还是一两银子兑千钱至今。

张居正所担忧的,正是如果后续大量白银进入大明,这白银和铜钱的价格能否维持。

这个问题,魏广德没考虑过。

在他看来,朝廷定下政策就不允许下面更改。

但若是民间银钱太多而铜钱太少,没准真会影响到钱法。

“难道还要铸造五分的银币?”

魏广德忽然道。

“嗯?”

张居正一愣,随即明白过来,“呵呵,这倒是可以考虑,参杂其他材料,铸造更的面值通宝。”

五分银币,按照之前定下的钱法,那就是一枚等于三十文钱,甚至可以铸造一分银币,用少量白银加入不值钱的其他金属铸币,倒是可以缓解铜料不足的难题。

“朝廷定下了钱法,自然就要想方设法维持,不能擅改,否则误国误民。”

魏广德开口道,“如果白银流入太多,那就铸造更多的额银币,怎么也要保住钱法。

甚至,可以以白银为锚定物,发行纸钞。”

听到魏广德纸钞,张居正眉头就是一皱。

魏广德见到马上笑道:“我的纸钞可不是宫里印制的宝钞,发行纸钞,别人拿着九百六十文纸钞,官府就得给人兑一两银子,朝廷按照锚定物发放纸钞,不多也不能少。

自然,这纸钞还得允许用以抵税赋,和铜钱无异才校”

“也是,这本就是纸钞之初的定制,只不过后来变味了。

如此来,倒是我多虑了。”

张居正点头,看来他多虑了。

就算银多钱少,变通的法子也还是多。

“也不算什么,叔大兄难道没发现倭国其实铜料也蛮多的,回头我让锦衣卫整理一份倭国矿产的文书送到你那里。”

魏广德笑道。

路上耽误零时间,这会儿也回到内阁。

“去请张阁老和申阁老过来。”

张居正走进内阁,进门就对门口的人吩咐道。

“是。”

那人答应一声,马上就往里走。

等他们走进值房,不多时张四维和申时行也都过来了。

“陛下和太后已经定下处置之策,此时抓放大,宫里会申敕武清伯,但对参与此事的伯府下人严惩。”

张居正开口就把宫里定下里的对策了出来。

而张四维和申时行的脸上都没什么变化,显然他们都早就想到会如此。

处置武清伯真是事儿,但李太后的脸面也掉地上了,那才是大事儿。

“兵部和刑部那边,善贷去打个招呼,户部那边我也会催促,尽快把剩余的布料和棉花凑齐。

军服之事耽搁不得,诸公如果有商人,也可以联络一二。

此次耽搁了俩月,后面三个月要完成三十余万套军服也不容易。”

张居正继续道。

申时行脸上没什么变化,他家里倒是也有经商的,他舅家就是,只可惜还在福建,远水不解近渴。

倒是魏广德和张四维,都和商人走得近,这时候也只有他们可以联络了。

而张居正那里,和商人也没那么亲近,自然这时候也很难找到合适的。

这次从布料到棉花,还有工坊,都要求比较急,任何单个饶力量怕是都很难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也只能这样分摊出去,保证在入冬前可以交付棉衣。

魏广德从首辅值房回来,马上给兵部和刑部写条子,兵部马上开始寻找新的商人承接这单生意,刑部则要抓捕参与此事的武清伯府管事归案。

这边条子发出去不多久,刑部就动起来,魏时亮直接签押公文,派出刑部捕快前往武清伯府拿人。

武清伯其实已经收到宫里的消息,就算李太后再恨,也不可能不招呼父亲一声。

此时的武清伯正在亲手毒打手下管事,怪他办事不利。

负责此事的管事当然才是最无辜的,但也是最倒霉的。

一切都是武清伯做下的恶,到头来却要他背锅。

是的,倒卖棉布和棉花都是武清伯干的,垃圾布料和棉花也是武清伯指使买的,最差的材料怎么可能做出满足军方最低要求的军服来。

现在军服入库不合格,这意味着武清伯之前算是白做了。

不止如此,他还要都赔不少钱,都是那些劣质布料、棉花和工钱。

“让你保证质量,绝不能出纰漏,你就是这么给我做的。”

兀自不解气,又狠狠抽了管事几鞭子,这时候有下人进来,刑部冉了。

“把他拖出去。”

李伟摆摆手,对身旁人吩咐道,随即看着被打个半死的管事道:“知道什么该什么不该,否则心狗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