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闲时书屋!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闲时书屋 > 悬疑 > 阴行诡籍录 > 第284章 火种落泥,自生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4章 火种落泥,自生莲

火种落泥,自生莲

晨雨在义庄的青瓦上收了尾,水珠顺着檐角滴进阶前的石槽,叮咚声里,满蹲在槐树下,竹扫帚尖儿拨弄着昨夜被风卷来的焦纸堆。

她扎着的羊角辫沾了潮气,发梢垂在靛青布衫上,像两朵蔫聊蓝布花。

\"阿姊你看!\"竹扫帚突然顿住,满蹲得发麻的腿一软,差点栽进灰堆里。

她指尖沾着黑灰,指着灰堆中央:\"有光!\"

白芩正抱着一摞染血的裹尸布往井边去,闻言转身时布角扫过石桌,铜盆当啷落地。

她三步并作两步跨到槐树下,晨雾里,那点微光正像被风吹乱的萤火,在焦灰间游移。

\"是念波。\"白芩蹲下身,食指轻触灰堆。

指尖刚碰到焦纸,细密的震颤便顺着骨缝钻进来——是老妇的絮语,\"我儿去年走的,今早梦他回来,路上有光\";是少年的哽咽,\"阿爷,我给你送火\";还有未及开口的婴孩啼哭,混着纸灰的焦香,在她识海里织成一张模糊的网。

\"这些灰不是烧尽了,是......\"白芩喉头发紧,想起唐绣娘临终前咳着的话,\"火焚纸,纸归土,土养心,心再生火\"。

她指尖掐进掌心,指甲在肉里抠出月牙印,\"得找个懂纸灰语的人,解这轮回\"。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竹板敲击声。

陈哑婆裹着靛青大氅立在门槛外,发间银簪坠着的千灯符被风掀起,露出怀里半卷泛旧的千灯簿。

她举起符板,炭笔字力透纸背:\"纸灰翁,江南周哑樵,三十年前焚诏案。\"符板边缘还画着个佝偻老翁,面前摆只陶盆,执铜筛轻摇,灰中浮字。

白苣瞳孔缩了缩。

她曾在唐绣娘的绣谱里见过\"纸灰翁\"三字,是能从焚纸余烬里读出活人未、死人未咽的话。\"他还在鬼市?\"她问,陈哑婆点头,符板又添:\"十三摊旧区,破棚,盆中灰不冷。\"

第二日午时,鬼市旧区的青石板还沾着露水。

白芩罩着青麻斗笠,满攥着她的袖口跟在身后,两人绕开卖银钱的摊子、挂着人皮灯笼的酒肆,拐进一条飘着纸灰的巷。

破棚比陈哑婆画的更寒酸些。

竹篾编的棚顶漏着光,地上铺着油毡纸,正中央摆只粗陶盆,盆里堆着半尺厚的灰。

老翁背对着她们,银白的头发散在背上,右手执铜筛,筛网细密得能漏过细沙。

他手腕轻抖,筛子在盆上划出半圆,灰堆里竟浮出几个模糊的字:\"灯在人在\"。

\"阿姊快看!\"满眼睛亮起来,刚要往前凑,白芩突然扣住她手腕。

\"看他右手。\"白苣声音压得极低。

老翁抬起手换筛子方向,指节处一道暗红烫痕,形状像根细针——正是唐绣娘绣在帕子角上的\"引魂针\"标记,\"当年唐姨过,能解焚诏秘的人,手上都有这烙印\"。

老翁似有所觉,骰子猛地一顿。

灰盆里的字\"唰\"地散作星点,他缓缓转过脸来。

皱纹像刀刻的,左眼蒙着层白翳,右眼却亮得惊人,直勾勾盯着白芩斗笠下的脸。

白芩解下斗笠,露出额间一点朱砂。

这是唐绣娘传给她的\"守灯印\",专用来引信。

她从袖中取出沈知秋的符笔,蘸了槐树上新凝的银露,在陶盆边缘画了半圈\"归念符\"——不是锁魂,是引信。

\"今夜子时,灰里见字。\"她轻声,拉着满退进巷口的阴影里。

第二日午时,破棚里的灰盆冒起轻烟。

周哑樵的手在筛子柄上抖得厉害,筛网划过灰堆时,一行字像活了似的钻出来:\"绣娘未死,火种在义庄。\"

\"当啷\"一声,铜筛砸在油毡纸上。

老翁踉跄着扶住棚柱,白翳的左眼竟滚出泪来。

他跪到盆前,枯枝般的手指插进灰里,那些字却没散,反而顺着他的手背往上爬,爬到手腕,爬到心口。

\"是她的字......\"他哑着嗓子,发出破风箱似的声音。

三十年了,他以为那把火烧了观星台,烧了沈氏满门,烧了他的舌头,也烧了所有能出口的真相。

可现在,灰里的字在跳,跳的是唐绣娘的绣针走法,跳的是当年她躲在灰瓮里时,他偷偷塞进去的半块炊饼。

白芩从巷口走出来,手里捏着块绣帕。

帕子边缘烧了个角,剩下的部分绣着个丫头举灯,灯穗子是用金线绣的,在阳光下泛着暖光。\"唐姨三日前绣的,要等'能解灰语的人'。\"她把帕子轻轻放在灰盆上。

周哑樵的手指碰到帕子的瞬间,血珠\"啪\"地滴进灰里。

陶盆突然爆起金光,灰堆里浮起一行完整的字,每个笔画都带着焦痕:\"癸卯年七月初七,沈氏满门焚于观星台,唯少主藏灰瓮,活。\"

老翁浑身剧震,白翳的左眼突然流出血泪。

他摸索着从陶盆底抠出个铜匣,匣盖上刻着九座城的名字,每道刻痕里都填着不同颜色的灰。\"这是......九城百姓三十年的焚纸灰。\"他哑声,\"江北的思念沉,苗疆的念带蛊,岭南的念有海腥气......\"

满凑过去,匣里的灰分成九层,每层都贴着褪色的纸条,写着\"庆元三年春·江宁\"、\"庆元五年冬·黔州\"。

她伸手要摸,被白芩拦住:\"要混槐根银露。\"

周哑樵点头,从怀里摸出个瓷瓶,倒出些泛着银光的液体——正是义庄老槐树根渗出的露,能引地脉灵气。

他取了江北、苗疆、岭南三地的灰,混着银露搅成泥。

满眼睛发亮,从包袱里掏出竹篾和彩纸:\"用影绣折当骨,叠影糊做筋!\"她手法极快,竹篾在指尖翻飞,不一会儿就扎出只纸鸢,鸢身裹着信泥,圆滚滚的像颗种子。

\"不求飞,求生根。\"白芩取过纸鸢,用点睛笔在鸢头点零——没开眼,只点晾淡金的线,\"你们信它能活,它就能活。\"

三日后清晨,义庄后院的泥地里冒出九十九个绿芽。

满蹲在地上,指尖轻轻碰了碰最顶赌芽尖,芽尖竟颤了颤,展开两片纸做的叶子,叶面上浮着模糊的人脸,像极了那在鬼市见到的老妇、丫头、独眼匠人。

子时三刻,地脉突然轻震。

九十九只泥鸢的根须同时扎进土里,发出细密的\"沙沙\"声。

最边上的那只突然自燃,火里浮出个老妇的身影,她穿着靛青布衫,鬓角斑白,眼角还挂着泪:\"我儿走三年,昨夜托梦,终于看见光了......\"

火灭后,灰里冒出株银芽,形状像展开的纸鸢。

陈哑婆不知何时站在院门口,符板上的字被月光照得发亮:\"信已落地,生根发芽。\"

千里外的黑水渡,墨十三正踩着木梯修灯塔。

他手里攥着银线,突然觉得掌心一热。

低头看时,海浪正推着片焦灰凝成的东西往岸边漂——是半只泥纸鸢残翼,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清晰得很:\"十三叔,火传到了。\"

他蹲下身,把残翼轻轻嵌进灯塔基座的石缝里。

海风掀起他的衣角,他望着远处忽明忽暗的渔火,轻声:\"这次......不是我守的灯。\"

晨雾漫上来时,义庄的陶灯还亮着。

檐角铜铃被风掀起,抖落几点水珠,正滴在窗台上那本古籍的封面上。\"阴行诡籍录\"五个字被水晕开,像团正在扩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