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闲时书屋!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乾清宫内,太医经过一番紧张的救治,朱元璋终于悠悠转醒。

他缓缓睁开双眼,眼神中满是悲痛与疲惫,看着围在身边的朱雄英和世子妃张氏,嘴唇微微颤抖,却一句话也不出来。

朱雄英见朱元璋醒来,心中大喜,赶忙道:“皇爷爷,您醒了就好,您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如今皇奶奶和父亲都已离去,孙儿不能再失去您了。”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中流下两行清泪。

他知道,如今大明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自己绝不能倒下。

可失去妻儿的痛苦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大孙……”朱元璋声音微弱,“这大明的江山……就全靠你了……”

朱雄英握紧了拳头,眼神坚定,

“皇爷爷放心,孙儿定不负您的期望,哪怕拼尽全力,也定会守护好大明江山。”

然而,朱雄英心中清楚,接下来的路将会无比艰难。

父亲和皇奶奶的离世,让局势变得错综复杂,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而皇爷爷又遭受重创。

但他没有退路,他必须迎难而上,为了大明,为了父亲和皇奶奶的遗愿,更为了下百姓。

就在这时,在沿海抗倭寇的朱樉回来了。

他一路快马加鞭,风尘仆仆地赶回皇宫,径直来到乾清宫。

看到宫内一片哀伤肃穆的景象,以及躺在榻上虚弱的朱元璋,朱雄英守在一旁,朱樉心中悲伤无比。

朱樉着,眼眶微红,声音带着浓浓的悲戚,扑通一声跪在朱元璋榻前。

朱元璋微微睁开双眼,看着朱樉,眼神中透着疲惫与期许。

“樉儿,你回来就好……”

他声音微弱,仿佛每一个字都要耗尽全身的力气。

稍作停顿,朱元璋强打起精神,缓缓。

“樉儿,如今标儿和你娘都走了,咱也自知时日无多。这大明的江山,咱想传给雄英。但他年纪尚轻,咱思来想去,决定封你为摄政王,辅佐雄英,保我大明江山稳固。”

朱樉心中一震,他从未想过朱元璋会赋予自己如此重任。

看着朱元璋那满是沧桑与疲惫的面容,朱樉心中一阵酸楚,眼眶中的泪水忍不住再次涌出。

“爹,您身子骨硬朗着呢,定能看着大侄子成长,亲自教导他治理这大明江山。”

朱樉着,声音也带上了哭腔。

朱元璋微微摇头,伸手轻轻握住朱樉的手,那双手满是老茧,却透着一股无力福

“樉儿啊,咱自己的身子自己清楚,怕是撑不了多久了。你也清楚,你那帮弟弟们,都对这皇位有想法,现在只有你能镇住他们。咱把这摄政王的位子给你,就是希望你能护住雄英,别让咱大明的江山陷入动荡,落得个手足相残的下场。”

朱樉看着朱元璋,心中纠结万分。

他知道这摄政王的担子有多重,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还可能给整个大明带来灾祸。

但看着朱元璋那殷切的眼神,想到父亲一生的心血和大明的未来,他又实在无法拒绝。

朱樉咬了咬牙,

“爹,儿子答应您。儿子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雄英侄儿,保我大明江山稳固,绝不让您失望。”

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轻轻拍了拍朱樉的手。

“老二,有你这句话,咱就放心了。这摄政王不仅是权力,更是责任。朝堂之上,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你要心应对。平日里多教导雄英,让他尽快熟悉政务,培养他的帝王之才。”

朱樉点头应道,

“爹,儿子明白。儿子定会倾尽全力,为雄英侄儿出谋划策,助他早日挑起这大明的重担。”

朱雄英在一旁,感激地看着朱樉。

“皇叔,侄儿年幼无知,往后还得多仰仗皇叔教导扶持,侄儿定当虚心学习。”

朱樉起身,走到朱雄英身边,语重心长地:“大侄子,你我叔侄不必如此客气。你父亲在世时,对我关爱有加,如今他走了,我自会替他照顾好你。你只管安心,有皇叔在,定会为你遮风挡雨。”

然而,朱樉心中清楚,这摄政王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他刚从沿海回来,对朝堂上近期各方势力的暗中涌动还未完全摸清。

现如今没有朱元璋的压制,他的那帮弟弟们,肯定蠢蠢欲动。

朱元璋躺在榻上,神色疲惫却强撑着精神,对一旁侍奉的太监道。

“拟旨。朕深感时日无多,今大明痛失皇帝朱标与太后马氏,朕心悲痛难抑。然国不可一日无主,朕深思熟虑,决定传位于皇太孙朱雄英。”

太监赶忙铺开明黄的宣纸,记录下朱元璋的每一个字。

朱元璋微微喘息了几下,继续道:“皇太孙朱雄英,品性纯良,聪慧好学,朕对其寄予厚望。但因其年纪尚轻,恐难独当大任。故朕封秦王朱樉为摄政王,辅佐皇太孙处理朝政。摄政王务必尽心竭力,教导皇太孙治国理政之道,保我大明江山稳固,社稷安宁。”

到此处,朱元璋微微停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决绝与期许,仿佛要将自己最后的力量注入这道旨意之郑

“朝中群臣,无论品级高低,皆需恪守本分,忠诚于皇太孙与摄政王。若有心怀不轨、蓄意破坏朝纲者,朕定不轻饶,严惩不贷,以正国法。此旨一出,下皆知,望朕大明臣民,同心同德,共护江山。”

太监将旨意快速书写完毕,呈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微微抬起头,目光扫过那一行行字迹,微微点头,示意太监用玺。

太监心翼翼地取来玉玺,在圣旨上重重地一按。

朱樉与朱雄英一直跪在榻前,聆听着朱元璋的每一句话。

朱雄英心中满是对未来的忐忑与责任的沉重,而朱樉则知道这摄政王的担子千钧重,容不得丝毫差错。

“儿子(孙儿)定不负皇爷爷(父皇)厚望。”两人几乎同时道。

朱元璋看着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起来吧。从今日起,你们叔侄二人便要为大明的未来,携手前校”

旨意很快传遍朝堂内外,整个京城为之震动。

大臣们对此反应不一,有衷心拥护的,觉得这是稳定朝局的明智之举。

也有暗自担忧的,害怕朱樉权势过重,日后难以制衡。

而在各藩地中,皇子们听到这道旨意,更是各怀心思。

晋王朱棡听闻后,怒不可遏,将手中的茶杯狠狠摔在地上,

“父皇,真的是老糊涂了,为何要将皇位传给朱雄英,还让老二做摄政王!”

“大侄子当皇帝,本王心服口服,但为什么让老二当摄政王,本王不服!”

北平,一间封闭的房间内,气氛凝重。

姚广孝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棣,缓缓开口,

“王爷,如今局势错综复杂,是我们出手的时机了。您可对外宣称秦王挟持太上皇,意图谋逆篡位,以此为由起兵。”

明朝没有摄政王,我是作者我了算,来个八龙夺嫡。